健康大讲堂:科学预防 远离脑血管病
【应诊专家】孔咏梅,邢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主任,主任医师。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,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治以及超早期动(静)脉溶栓、血管内治疗、脑动脉造影、支架置入术等,在神经内科疑难病症、危重症抢救、头晕头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治疗经验。
脑血管病由于其发病率高、致残率高、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,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。据相关研究显示,我国脑血管病发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(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),约占72%,脑出血约占22%,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6%。过去30年,我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,但其致残率仍在上升。因此,科学有效防治脑血管病,刻不容缓。
首先,针对脑血管病的急救,大家一定要提高早期识别能力。要牢记“中风120”口诀、“BEFAST”口诀,以及“时间就是大脑”的理念。一旦发生脑血管病前兆,一定要尽早将病人送至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,即各级卒中中心,进行溶栓、取栓及规范化治疗等,提高早期救治率。其次,做到定期体检,及时干预高危因素。可干预的脑血管病高危因素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心房颤动、超重肥胖以及吸烟、过量饮酒、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。对于高血压的管理,最新《脑血管病防治指南》指出,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(包括合并糖尿病、冠心病、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),血压应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,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。糖尿病人群,推荐血糖控制目标:糖化血红蛋白<7%,空腹血糖4.4-7.0mmol/L,非空腹<10.0 mmol/L。第三,当发生了脑血管病,应尽早完善相关化验检查,做好二级预防。抗血小板药物、降脂药及降压药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三大基石。因个人情况不同,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调整。提醒大家,定期输液并不能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,每日坚持规律口服药物才是根本。
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,但高糖高油高盐饮食、少活动锻炼等不健康因素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。大家都知道体质指数(BMI)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,BMI= 体重÷身高的平方。18 岁及以上成人 BMI 评判标准的正常范围为18.5kg/m² ≤BMI<24.0kg/m² 。目前,有权威研究指出,腹型肥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更高。腹型肥胖即脂肪沉积在腹部的皮下,肝脏、胰腺、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,表现为“苹果型身材”,其诊断标准为:腰围男性≥90cm/女性≥85cm;或腰臀比男性≥0.9/女性≥0.85;或腰身比≥0.5。这就囊括了一部分BMI正常但内脏脂肪超标的人群,可能内脏脂肪堆积严重,健康隐患更大。腹型肥胖还易增加脂肪肝、胰岛素抵抗、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的风险。研究表明,脂肪细胞,尤其是内脏脂肪细胞具有生物活性,会分泌激素和很多其他物质,影响体内的激素平衡,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。存在腹型肥胖的人群,需关注血糖、血脂、血压、肝功能等代谢指标,注意有无睡觉打呼、爬楼喘气、关节疼痛等日常功能受影响的症状。肥胖本质上是身体发出的“代谢求救信号”,早期发现代谢异常,早期管理,可以把疾病预防窗口前移5-10年。提醒大家:只要是能帮助减脂的方法,也都适用于腹部脂肪。管住嘴,迈开腿,远离不必要的应酬,拒绝高脂高热量的饮食,加强有效运动锻炼。让我们一起从生活细微处入手,做到及时干预,为心脑血管健康筑牢防线。